close

WEDCV155VD5RRV515DV

 

OKAPI 推薦

  •  

    文/陳思宏2019年04月17日

    2018年8月,我接下台灣藝術家高俊宏在柏林演講的中英同步口譯工作。接下這份工作的過程有點「離奇」,駐德代表謝志偉親自打電話給我,問我可不可以接下台灣藝術家在柏林演講的口譯?當時我腦中閃過帝制時代的用語「欽點」,駐德代表親自點名了,我沒問演講內容,馬上就答應。「欽點」在民主社會當然
  •  

    文/鄒欣寧2015年05月29日

    採訪高俊宏之前,聽了這麼一則軼事。2014年,台新文藝基金會一年一度的藝術獎頒獎典禮上,獲獎者輪番上台致詞。幾位藝術家侃侃而談,說的不外個人美學與創作理念。台下前幾排VIP,有銀行家、企業家、贊助者,人人正襟危坐。輪到以《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獲入選獎的高俊宏上台,他開口後不多

內容簡介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2017年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龜崙」、「大雪」臺灣四個山區的一段段旅程,本書即以此四個區域分為四個篇章:

  【大豹】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眠腦】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原是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溪頭群的傳統領域,日本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總督府營林所開始在加羅山到神代山砍伐檜木,進而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

  【龜崙】新北市樹林區旁古稱「龜崙嶺」(今大棟山、大同山)的山區,一張〈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帶出一場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山林戰爭,也埋藏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在山區躲藏四年、最後遭捕殺的悲傷往事。

  【大雪】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作者父親的檳榔園就在大雪山腳下。

  茶場、礦場遺址、廢棄林場、被遺忘的神社、戰爭回音猶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訪、踏查,林中路上他發現:無論在日本帝國主義或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臺灣一座座森林裡。破碎的山野、砍伐殆盡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與土地最初的互動?作者既懷疑又充滿期許。至少在那地圖的空白交界處、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許多時空,閃現著純然詩意與充滿悲憫的「天使時間」――山是有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傷痕累累的斷裂處,有著重生與新生的生機。

  本書試圖融入考古學和考現學,以作者的入山踏查為骨幹,疊加上口述回憶、文獻檔案、遺跡事證、影像紀錄與個人感受,層層縷述臺灣山林間被遺忘的戰爭、原住民失落的家園、政治受難者無人聞問的傷痕;同時對照日本寫真帖與人物照片,在影像的家國敘事與個人敘事間,提出多元的辯證可能;不僅止於調查研究,更是散文式的山林記憶之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本書特色

  ◎作者曾獲2016年文化部金鼎獎非文學類最佳圖書及年度最佳圖書雙料獎項,這本2017年的最新力作,以數年山林踏查經驗為基礎,搭配豐富的歷史圖檔與影像作為對照。

  ◎本書有著罕見、兼具職業創作和寫作及業餘登山者的雙重經驗,作者因長期登山踏查、行走於荒煙棄路而發現的相關遺跡、事證與個人感受和經驗,逐漸形成另一種身體踏查,並逐步到達被遺忘的政治地理。

  ◎作者採跨領域的研究方法,除了史觀式的大歷史敘事或條列式的事件比對,也融入「路上考現學」(modernologio)的觀點,增加多元辯證的可能性。

  ◎本書不僅止於調查研究,也是自然寫作和報導文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名人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
  翁佳音(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
  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
  許雪姬(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馮建三(523山友、政大新聞系教授)
  黃舒楣(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惠君(獨立策展人、台灣傷痕歷史研究者)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劉克襄(作家、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清光緒年「開山撫番」之後,一個多世紀以來,台灣山區的原住民被迫必須面對來自外來者的各項挑戰,但是卻沒有主體的地位來梳理與詮釋自己所遭遇的境遇。高俊宏這本書結合了田野踏查、口述採訪、文獻.影像紀錄,而且以主客不斷游移易位的方式,敘述了台灣北部四個原住民地區與外來者遭逢的歷史。」──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做為一個走在歷史道路上的工作者,我最不喜歡看不能很快得到答案、加油添醋的報導文學。但這本書具有考古學和考現學的味道,在文獻、圖像的襯托下,現出他要讓讀者心甘情願掉下去他所佈置的山林戰場,讀者不僅是觀察者,也可能將是個體驗者。我掉進去了,雖然我知道山林戰爭並沒有結束的一天。感謝作者幫我們踏查了大豹、眠腦、龜崙、大雪(山),更感謝的是他找到了「王清」這個悲劇人物,並踏查了他生前藏身之地,對白恐的研究,一個受難者的身影都不能放過。」──許雪姬(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本書是用血淚堆砌起來的慘痛歷史經驗,作者藉由辛苦的踏查與空間測量、史料的考證耙梳、自身生活經驗、及許多影片圖像,主張不論是日本帝國主義或是國民黨戒嚴威權體制,為了進行資本積累或是實現恐怖統治,皆不惜犧牲山區原住民族或社會弱勢,侵奪他們所擁有的生存資源。在國家的槍砲及武力脅迫底下,山區原住民族部落與人民因此被壓迫、殺害、甚且被滅族,他們原本賴以為生的土地與山林原野也皆被無情的搜刮與掠奪。這是一本非常優質的書籍,可以豐富我們的歷史視野,也讓我們反思國家暴力對於土地與人民所帶來的傷害。」──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

  「先來與後到,原民與漢人、原民與日人,台人與日人。作者進入山林,長期走動與駐足,凝視現場,通過清明的心、洗鍊的文字,影像不因知識化而意義薄弱,因有殖民與帝國記憶的貫穿。本書好看,值得捧讀品味;前輩楊南郡之後,作者書寫的台灣山岳、人與歷史,再次引人入勝。」──馮建三(523山友、政大新聞系教授)

  「一位曾以身體體驗為創作核心的藝術家的書寫,很難得地獲得金鼎獎的獎勵;這次他以橫斷記為題再度出發,每一個章節都是實地踏查及檔案發掘的成果。──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作者以最緩慢方式,一步一步地在舊地圖和山野之間來回,去挖掘那些被時代刻意中斷或切割的,乃至於難以到達的政治地理。」──黃舒楣(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山林地圖的空白處,有汩汩的血流動著。多重殖民的橫斷線背後,是未被書寫的反抗。記憶與空間紋理,在無轉型正義的政治治理下消失、荒蕪、異變、死亡,我們成了沒有故事的人。而高俊宏的山林踏查,何嘗不是走出一條轉型正義之路,其對死亡無可救藥的追索,正是故事開始的地方……於是歷史不再遙遠於他方,而是結晶、內在於自身。」──黃惠君(獨立策展人、台灣傷痕歷史研究者)

  「博物館如今做為展示典藏文物、肩負教育重任的機構,在成立之初的帝國主義時代,正是政權宣揚文明優越與資源支配能力的現代性展示場所。今日我們不能停止反省這段歷史,也不要忘記當年支持博物館充實館藏的殖產經濟體系,仍在這座島嶼留下產區、工廠、倉庫乃至抵抗遺跡所構成的豐厚系統性文化資產群。透過本書看見帝國、理解殖民,重新檢視臺灣擁有怎樣的文化資產,認識政府尚未完全履行承諾的原住民傳統領域劃設意義,思索島上人民何以至此及何去何從。」──凌宗魁(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

  「《橫斷記》是一本思考者的山林探查紀錄,也是對臺灣歷史的深刻反省。」──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2016年非文學類暨年度最佳圖書獎「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考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拍攝作品《博愛》、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到進行中的《大豹》計畫,其作品關注議題圍繞著歷史與諸眾、空間與生命政治。

目錄

書系總序/林志明
推薦序/黃舒楣 
自序
    
一、大豹
白石按山1905    
三井1923    
帝國的凝視1903    
鬼河,與民族主義流域2016    

二、眠腦
加羅山神社1915    
交通1921    
口傳文學1919    
濁水2016

三、龜崙
東和街1989    
王清1953    
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1895    
十三公1895    

四、大雪
八公里1997    
抽象的林場2016
230林道2017
老人2016
 

自序

  「但是,他唯有踏入山中,才能以一種不同的心智來確認自己;很頑強地土生土長,並延伸到更廣大的共同潮流。在那裡,觸摸和寬闊取代了紀錄與分析;不是敘事的歷史,而是生活的故事。」 ──雷曼德.威廉斯

  「橫斷」一詞,對山林萬物來說,極具輕蔑意味。該詞取自日本總督府林務科長賀田直治在大正三年所寫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書中對臺灣的高山林相以及「蕃人」。有諸多觀察。賀田在中央山脈旅行期間,正是日本理蕃戰爭中最殘酷的太魯閣戰役進行之時,書中赤裸裸地呈現出戰爭者與科學觀察者之間的關係。因此,本書擷取「橫斷」作為書名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反諷的措辭;另一方面,也作為自己面對臺灣山野的議題時,應該有的警惕。

  大學時,友人G曾經對我講了電影《猜火車》裡的這段話:「接近大自然對我們來說,實在太不自然了。」好像自然沒什麼好說的,太過生態又健康,除非透過文學、歷史、藝術、人類學等「人文科學」予以加工,才能彰顯出它的特定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山與自然仍緊箍在人類的知識經濟峽谷裡。如今,山對當代人的意義,更被壓縮到僅剩下兩個面向可言。

  首先是「無意義」──山對我們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就是這堆綠綠跟那堆綠綠的東西。當代人,最多以觀光休閒之眼來概括山,或者將山當作垃圾場、宗教團體放生毒蛇的「淨土」。從另一個面向而言,山卻又負載了超量的意義,有著深而繁複的空間紋理,一如自然。

  《黑山居民》一書的作者雷曼德.威廉斯認為,「自然」也許是語言裡最複雜的字。其中一個原因是,在人類歷來的勞動關係裡,始終無法排除人與自然的互動,人類社會因此可說是包覆在自然世界底下的一種生態群落罷了。

  作為英國新左派的學者,威廉斯的自然唯物史觀點,頗予人啟發,促使我嘗試藉由山野來考察現代國家與社會如何操控山野的物質,甚至發展出一套抽象的知識概念。

  山林的歷史確實很適合用唯物史觀來理解。從這本書的寫作與調查過程中,我可以確認,臺灣的山林不僅尚未走出日本帝國主義乃至於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架構,甚至還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上述兩者的規格。國家化的山林開發,存在著許多問題,除了外在的狂砍濫植(過去林務局的錯誤造林政策),就心理層次而言,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培養出今天每個人的「卸責」心態──我們太把對自然的關注,交給不見得能夠信任的國家體制。於是,就像臺灣與海洋一樣,如果要探究臺灣人與山之間,為什麼會有那麼遙遠的距離、為什麼那麼陌生,就不得不考慮臺灣特殊的歷史結構,以及不同的政治載體,對山林的控制技術。

  本書分為四個篇章,分別代表了臺灣四個不同區域的山區。第一篇名為「大豹」,指過去居住在三峽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大豹溪與我孩童時的回憶緊緊相扣,在溪流附近的山野獨自攀登多年之後,我才逐漸理解到,大豹社消失在這片山野的來龍去脈,也才知道在「理蕃」政策下,日本如何透過相對高科技的「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的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如何遭到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被流放到桃園縣復興鄉的溪口臺,一個孤立的臺地,度過餘生。以及因戰敗而被當成人質的頭目兒子樂信.瓦旦(Losing Watan),又經歷著如何曲折的一生,最後命喪國民黨警總槍下。

  第二篇「眠腦」,是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的山林踏查。日本殖民初期,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壓制了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族溪頭群(Mnibu')。1917年,總督府的營林所開始進入這塊泰雅的傳統領域,在加羅山到神代山一帶砍伐檜木,建立了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1937年以後,原始森林砍伐殆盡,日本將伐木重心轉往萬石山區,也就是現今的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今天,眠腦一帶的伐木聚落、神社以及林道,依然像黑夜裡的星座一般,隱匿在臺七甲線東側數公里內的森林裡。

  第三篇「龜崙」,描述我自己居住的新北市樹林區旁邊,古稱「龜崙嶺」(現為大棟山、大同山)一帶的山區。關於記憶中那條貫穿「龜崙嶺」的東和街、寧靜僻遠的橫坑聚落、一段對於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的踏查,以及曾躲在山區長達四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的事蹟。

  第四篇「大雪」,則是回到已故的父親那片位於大雪山腳下的檳榔園。整個青年時期的叛逆階段,我與大雪山都有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後來才知道,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存在著間接關連,更是美援時期所催生的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而父親那片苦心經營卻不怎麼成功的檳榔園,在他過世前賣給臺中一位成功企業家,如今已改建為環保綠化的心靈精舍園區。

  上述四座山,彼此之間沒有固著的關聯。如果要說有的話,首先是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各個森林之間,這也是馬克思.韋伯所謂國家的「暴力獨佔」的顯現。在臺灣的山野,也可看到國家如何建立起納貢體系,並透過貨幣與契約關係,形成新的奴隸制度。

  臺灣的山地在不同時期,已然推行著不同模式的納貢體系,從物質到精神層面。例如:清帝國時期要求原住民族繳納「蕃餉」,日治時期三井向農民徵收的「贌耕費」(佃費),或者太平洋戰爭時期徵調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一種靈魂的強迫納貢。

  每次在山裡看到這些歷史,特別是面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問題,我都會想起十九世紀作家亨利.梭羅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他因為拒絕繳納投票稅而被丟到牢裡。他說,與美國這樣容許奴隸制的國家交往是「有辱人格」的事。

  因此,本書更像一本關於山林帝國的空間之書,所針對的是一種延續到今日的生命歷史結構,例如:三峽大豹社的傳統領域,在日本「隘勇線前進」的武力佔領後,立即轉交「三井合名會社」進行科學化經營;戰後再度轉移給國民黨「公營」的臺灣農林公司。直到今天,這片土地一直維持著模糊的私有化狀態。而昔日率領大豹群抵抗日軍的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雖然早在明治三十年就參加了「全島蕃人觀光」團,看到橫濱港的軍艦有著能夠塞進山豬的巨大砲管;他知道,要抗拒日本人的入侵是不可能的,但是大豹社依然在他的率領下經歷了七年多的抵抗。這些過程,都是在「贏者的歷史」裡,完全被「無視」的。

  最後,本書的敘事及時間排序,並不欲重蹈傳統歷史觀的編年方式,而是試著從空間的跳接,藉以反思時間霸權所支配的歷史。因此,這應該是一部空間生產的書──至少就寫作的方法而言──不斷地走山、露營、訪問、回憶、查資料,再走山、露營……。

  海登.懷特認為,在古典時期的知識型裡面,沒有時間的確切位置, 暗示著知識生產與空間生產之間的關係,可能更密切。安德烈.紀德也說:「我的記憶在空間上很少有錯誤,但時間卻經常混淆。」換句話說,空間確實可以視為是時間的本體。

  這本書歷經多次重裝入山探勘,以及輕裝走踏,除了採訪當事人之外,也爬梳了許多文獻、影像以及個人的記憶。特別是影像,由於書中許多歷史追溯,必須透過日本時期的檔案,特別是帶有官方觀點的寫真帖;因此,我也從對比的角度,放入具有個人性的照片,並且做一定程度的辯證──希望在影像的國家敘事與個人敘事之間,形成辯證。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4790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4頁 / 15 x 21 x 1.4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王清 1953(摘錄)
 
王阿貴
 
如果不是親自採訪到王清的家屬,依舊很難相信就在橫坑這樣的小山坳,居然也有離奇的白色恐怖的事蹟。2017年初春,鄭兄與我前往樹林的坎仔頭探訪王阿貴女士。王阿貴看起來精神奕奕,憶起王清時仍然可以清楚說出兄哥逃亡山區時期,每天為他送飯的過程。王清從通緝到被捕期間,在龜崙嶺山區餐風露宿地躲藏了四年,除了橫坑以外,藏匿的地點甚至遠達數公里外的大菁坑一帶。王阿貴老家就位於東和街上的一間傳統磚造平房,屋子後面倚著一片用來養雞鴨的小坡地。過去在山區散步時,經常被這間樸實的民宅所吸引。一日黃昏徐行經過時,陽光篩過樹葉,駒光過隙般地落在鐵皮與石棉瓦混搭的雞寮。由於身上正好背著相機,遂忍不住停下來為此拍了一張照片。當我慢慢靠近產業道路的水泥護欄時,守護雞寮的老狗馬上盡責地對我吠叫,叫聲中還夾雜著幾分乾咳。
 
我始終記得那天的東和街山區。山風吹動產道兩側的樹林,發出沙沙的聲響。遠方的叢林,大約間隔十秒就會傳來嗚一聲的鳥叫,如喪考妣地劃破山林。我經常在傍晚的橫坑山區聽到這個嗚聲,由於對鳥類不熟,一直無法判斷究竟是由何方神聖所發出來的。後來逐一比對網路上鳥友所錄下來的鳥鳴聲,方才確認是領角鴞的聲音,一種廣泛分佈於臺灣低海拔地區的「夜貓子」。早期山邊的居民視領角鴞為一種「報喪鳥」,認為其嗚的叫聲會為附近村落的人帶來死亡。林美容在《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書中提到屏東林管處巡山員,同時也是貓頭鷹環境教育負責人劉老師與領角鴞之間的緣分,讀來分外精彩。在南台灣從事生態教育工作的劉老師說,從屏東萬巒一直到墾丁的山區居民,一直將領角鴞的叫聲當成是魔神仔的呼喚;附近的排灣族則稱貓頭鷹為Balisi,是惡靈,也是死亡的徵兆。以領角鴞為碩士論文的劉老師所努力的,是希望慢慢除去人們對牠們的誤解,轉而從生態保育的觀點視之。報喪鳥也好,Balisi也好,或甚至不孝鳥也罷,無論如何,我很珍惜這種能在低海拔人為過度開發區域生存、甚至懂得利用民宅廚房的排油煙管來築巢的貓頭鷹,能夠出現在橫坑山區。不過,也因為領角鴞從密林深處所傳來的嗚鳴聲,似乎暗示著這片山區曾經凝結著一段哀傷的過往,而故事居然就和我經常駐足遠觀的這戶平房人家有關。
 

 

 

 

關注鄉村說史,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文化! ...古代中國宗教信仰 和西方國家許多人都狂熱的信仰宗教不同,中國政府不要求民眾信仰宗教,很多人也是無神論者,但是民間一直都有宗教在傳播著教義和信仰,不只有中國本土的,還有外來的宗教。 對於中國宗教的存在,以及這些宗教是否存在一個完整的體系,荷蘭漢學家格魯特給出過回答,答案是肯定的,他命名為是一個宇宙神教的體系。 根據宗教的傳統看法,中國的宗教體系包含了釋儒道三教。有部分學者對此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應該把中國人的宗教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普通人的層次,另一個是知識分子的。前一個層次被稱為民間宗教。 ...城隍廟 宗教成分滲透到中國社會的生活之中,通過普遍化來使得人們和宗教保持一種即非常密切的接觸。在中國民間,不止一種教派在廣大人民之間傳播。已經成型的民間宗教有道教,在漢朝末期,三國時代就傳入了中國浙江,打開了民間宗教成型的歷史。 在此之後,直到清朝末期,接近兩千年的時間,各種教派層出不窮,信徒眾多,宗教活動十分活躍。其中體現了中國民間的宗教發展的一些規律和特點,除了中國自身政治環境的影響,還有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其中浙江民間宗教的發展過程,有著明顯的地理環境影響的特徵,在整個中國民間宗教發展史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朝和魏朝時期,黃巾之亂起義,隨後失敗,中國北方民間宗教受到打擊。其中浙江因為地理位置,政治和經濟環境,使得民間宗教在浙江迅速發展。 ...古代道教 道教發展的十分繁榮,各種道統陸陸續續開始在浙江傳播。道教的影響力極大,遍布社會的各個階級,信徒的數量十分龐大。從官僚士子,到底層人民,都有很多人成為道教的堅定信徒。 上層社會信仰天師道,下層社會則是修習普通的道術。在東晉時期,中國北方的民間宗教處於低谷,而南方的道家教徒卻爆發了起義,十多萬人響應,大部分都是窮苦的道民。 從人數上也能看出,民間道教的勢力十分強盛,雖然這次的起義主要還是因為農業,起義的人也大部分都是農民,但是毫無疑問這次的起義帶上了一定的宗教色彩。這次起義的持續時間達到了十二年,涉及到了東晉的大部分地區,也讓東晉王朝元氣大傷,名存實亡。 底層人民之間傳播的道教開始衰落,佛教的彌勒教卻在浙江一帶悄悄崛起。南方,尤其是浙江一帶,民間宗教發展繁榮的原因有很大,包括北方戰亂不斷,而浙江則相對安定,社會穩定。其次,很多北方來的人都來到了浙江,把北方流傳的民間道教傳入了浙江,道教氛圍濃厚。 ...宗教縮影 並且許多宗教教徒南下,重心逐漸偏移到了南方,東晉和南朝的統治者大部分也都信奉宗教,宗教政策和西方不同,十分寬鬆。自由,宗教的風氣也十分昌盛。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幫助了浙江進行開發,同時這也意味著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也在加重,浙江的人們負擔更重了。 這個時候,浙江民間的宗教中,正統的宗教和民間宗教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分界,因為二者都出處在剛開始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相互之間十分複雜,互相糾纏聯繫。但是其實沒有明顯的區分,因為民間宗教也大都是道教和佛教的分支。 其次,浙江道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客民,他們是道教發展的重要信眾基礎。隋唐時期,中國的民間宗教發展開始沉寂,浙江民間宗教也步入低谷,但是宗教活動沒有完全停止下來,民間道教還出現了起義的現象,例如摩尼教的起義。 ...道教圖片 宋朝和元朝時期,浙江民間宗教的發展十分迅速,並且變得極其繁榮,無論是教門的數量,還是影響力,在當時的中國的民間宗教當中都是非常少見的。 不但民間信徒眾多,活躍在浙江的摩尼教和白蓮教,白雲宗等逐漸恢復起來,並且迅速發展。在浙江佛教的興盛下,佛教異端的派別開始出現。在中國自成系統的白蓮教也開始迅速傳播起來,除了這些,還有二會子等等民間宗教還是活動。 宋元時期,民間宗教之所以發展的如此迅速的原因是當時的政府,對於社會的控制力已經開始下降,人的自由度開始增加。 另一方面,正統宗教的影響力步不如從前,佛教和道教雖然仍然是正統的宗教,但是已經不如之前的發展了。儘管浙江因為文化背景的原因,佛教的繁榮一直持續到了宋朝末期,但是在佛教和道教整體開始衰落的大環境下,佛教道教已經失去了之前那樣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在宋朝時期,中國經濟的中心已經不在原來的地方,而是轉移到了更富庶的江南地區。 ...道教名山 浙江的財政負擔比起之前更加沉重,並且社會的流動也開始加快。最後一點就是宋朝的統治者對於宗教,是一種寬容的態度,不少統治者對於宗教十分喜愛,甚至信奉宗教。元朝也是這樣,對於宗教是一種寬容的態度,在民眾不滿的情緒中,民間宗教開始快速發展起來。 明清時期,浙江民間宗教並不主要發展政治力量,而是把目標放在了經濟上。民間宗教的運行基本都是在社會底層的人民之中,沒有爆發過起義,在危害方面的影響力不如之前的北方。所以明清時期的浙江民間宗教的發展,並沒有被重視。 在明清時期,浙江民間宗教的發展有建立民間的本土宗教。之前的各種教派都是從外面傳進來的,從明朝晚期開始,浙江本土的宗教逐漸開始建立起來,比較著名的有長生教,龍華會等宗教。 儘管教派繁多,既有從外面傳進來的,又有本土建立的,但是在浙江,本土的教派在江南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教徒的數量也隨著教派的增加而增多,幾萬教眾的不在少數,並且不是全部集中在浙江,而是分散開來,但是在浙江還是規模不小。 ...古代宗教 到了清朝時期,浙江的民間宗教之間開始向著會黨轉變,因為清朝統治者腐朽的統治和鴉片戰爭之後社會的轉型,社會矛盾加劇,原來的社會秩序和規則被破壞,宗教並不能保證人的安全,所以武力才能給人在經濟和生命方面的安全感。 所以,一些宗教,例如羅教等,宗教色彩開始逐漸向幫會轉變。到了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起義,民間宗教因為清朝軍隊和太平軍隊的爭奪,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晚清時,浙江民間的宗教勢力變弱,會黨開始活躍起來。 ...古代佛教 浙江對於佛教的轉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間接促進了民間佛教的產生。佛教的信仰對於中國的政治和人民的宗教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在隋朝之後,救世的思想引起了多次叛亂,在宗教方面,民間宗教的思想對信徒產生了啟發,對於中國道教的教義融合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間宗教的主要信徒是社會下層的廣大人民,這些人們生活貧困,面對天災和人禍,他們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命,民間宗教給了他們一個社會上的保障和支持。民間宗教不僅僅是在傳播教義,也在啟發照顧著社會上的教徒,幫助信徒生活下去,也許多方面,民間宗教都發揮了社會的正面功能。可以說,民間宗教在社會上的作用,不僅是緩解社會矛盾,還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參考文獻 •《中國民間宗教》 •《浙江通史》 •《中國民間宗教史》 關注鄉村說史,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文化! 文章由鄉村說史原創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e5ejyny.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6831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田中肌肉、關節莫名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草屯頸部緊繃酸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大城憂鬱症改善中醫診所鹿港便秘或腹瀉治療中醫
社頭睡眠障礙門診中醫推薦 和美手抖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南投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彰化憂鬱改善中醫診所 秀水倦怠、疲勞治療中醫 彰化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芬園耳鳴看什麼科 名間鄉胃脹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鹿港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永靖體溫控制功能異常中醫推薦 員林瞳孔擴張或收縮中醫推薦 員林這間中醫診所看診態度好,睡眠障礙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erd4hinv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